今天:2023/05/30
欢迎访问武昌区党校

勿忘苦难辉煌 无愧使命担当

——读《毛泽东传》感想

2021年11月29日作者:顾琼

2021年是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历史节点,全区上下都掀起了党史学习的热潮。作为基层宣讲团的成员,为了能够更好的把党史讲到听众的心里,我认真学习了相关书籍和优秀专家的党史课程。

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备课小组在尹老师的指导下,将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作为讲述党史重要时期的“引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毛泽东同志恢弘的笔触之下,百年峥嵘的历史铺展开来,让宣讲的内容有了历史性、文学性相结合的效果。这也让我对毛泽东同志的个人经历产生了兴趣,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有了一些感触:

第一、做工作需要“接地气”。在会见非洲马里国家元首特拉奥雷的时候,特拉奥雷称赞毛泽东为“天才”,毛泽东同志回答说“我是地才,地就是土地。都是人民群众的经验,我做总结,没有人民,啥事都干不成。”我作为一个基层党校的教职工,更是要“接地气”。今年,通过积极参加“武汉城市圈区域协同发展党校论坛”,我认真学习了武昌在建设“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方面的相关内容,对武昌区情有了更多了解,知道了我们武昌仅杨园片区就有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输变电工程公司等勘察设计专业工程建设类行业巨头。武昌的发展将是朝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迈进,作为生活在武昌的一个普通市民,我自豪并充满期待,作为工作在武汉的基层党校教师,我要继续立足武昌区情,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收获去宣讲,耕好自己的“田”。

第二、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不顾儿女私情,舍弃天伦之乐,冒着杀头的危险别妻离子,为革命苦苦求索的肺腑之作。实际上,毛泽东同志一家有6位亲人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生命,这种牺牲精神令人钦佩。我们有幸能生长在和平年代,这种奉献精神就体现在对工作的打磨之中。虽然我已经工作多年,但带班和教研工作都是我所面对的新挑战。党校很多前辈都教给我许多宝贵的经验,在带班的工作中,从如何做好培训班前期规划准备,带班期间如何与学员相处,到带班结束后该如何去处理后续事宜,这一条线下来付出的是脑力与体力的结合,需要多下功夫多吃苦,把集体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才能齐心把事业做好;在教研工作中,我校一直都采取集体备课这种高效率的方式,如何在备课吸收学习他人的长处,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短处,如何把一堂课讲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更是需要我不断下功夫去琢磨、去打磨的。

第三、要时刻牢记“四个自信”。中共早期领导层主要由高度西化的知识分子组成,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与中国的大多数底层农民、手工业者是割裂开来的,他们完全不了解中国农民与农村。而毛泽东同志来自农村,没有上过大学,更没有留学的经历,在当时中共一众早期知识分子中,他的资历并不出众,甚至被人讥讽是“土包子”。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能够从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从无数人民的实践中,提炼出一个又一个精准的方略,扼住侵略者的咽喉,直捣国民党的要害,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富强。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道路是源自中国的人民、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而不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经验,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要挺起腰杆自信的底气。我们作为基层党校老师,也要牢牢记住“四个自信”,将“四史”的学习始终贯穿于工作之中,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力量,将“四个自信”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