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3/12/10
欢迎访问武昌区党校

坚持斗争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增强保家卫国的自信心

2023年01月06日来源:武昌区委党校作者:伍涛

在《习近平论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有一篇短文,题目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斗争精神》,此文节选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一段,原文如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我们必须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毫不动摇,毫不退缩,直至取得胜利。历史必将证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是不可阻挡的。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通过霸凌手段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中国、改变中国的前进方向、阻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努力,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

由此可见,斗争精神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斗争才符合斗争精神呢?就是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要做到有战略定力。

什么是“战略定力”?战略定力是指在长期复杂形势下,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和基本趋势,克服短期困难、抵御各种诱惑,瞄准长期目标和主要矛盾,持续沉着行动的主观能力。

保持战略定力,关键在于一个“稳”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能否把握战场主动权,赢得战争胜利,需要深邃的思想力、准确的判断力、坚定的意志力和顽强的忍耐力。例如,汉代七王之乱,汉军统帅周亚夫在平定叛乱的昌邑之战中,为贯彻既定的作战方针,梁王数次紧急求救,周亚夫按兵不动;吴楚联军多次挑战,欲激怒周亚夫出兵决战,周亚夫还是按兵不动。最后终于等到了吴楚联军自行撤退的宝贵战机,周亚夫当即挥军猛击,一战而胜吴楚30万大军。周亚夫不为局部和具体的事件所左右、乱了方寸、动了军心,而是保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战略定力。

举两个例子:

一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后,曹操狼狈率领残兵败将败走华容道,而蜀国前来在此地防守的关羽却心软放过了他,关羽此举被许多蜀国的粉丝怒斥为放虎归山,妇人之仁。关羽和曹操之间是有着一段不可不说的旧情的,曹操对关羽有恩,而这段恩情,也恰恰成为华容道关羽放掉曹操的直接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关羽放曹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对于自身(蜀国)安全和短期处境的考量。我们总说关羽放曹操是放虎归山、养虎为患,为以后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可很多人没有想过,如果不这样放过他们,那么这颗定时炸弹便会立刻爆炸,把自身炸的遍体鳞伤。

首先来看蜀国,彼时的蜀国实力最小,兵员不过十余万,人口不过几百万,地盘仅仅一两省,可以说如果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蜀国独自应对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要完蛋的。

一旦蜀国派人在华容道杀死曹操,那么魏国在大乱的同时,也会陷入癫狂,无数曹操昔日的部将都会要求魏国重新举全国之力伐蜀为丞相报仇。

而彼时的曹操的几个儿子,无论谁继承大统,都会为了收拢将心、表示自己孝恭,而不顾国家的情况而强行讨伐蜀国,与蜀国打个你死我活,不惜两败俱伤。

而彼时魏国已经癫狂,吴国坐视不理,蜀国后方未稳、元气未复之下独自迎战,势必要处于劣势。一旦此刻吴国出兵袭击蜀国边界,令蜀国陷入三面作战、十面埋伏的境地,那么蜀国哪怕是有十个诸葛亮和十个关羽都是要灭国的。

相信这种局面是比所谓的日后之患要可怕得多的,无论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还是执掌蜀国、力求兴复汉室的刘备都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于是放曹操成为了蜀国高层的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这就叫战略定力。

二是而在近代时期,中国也存在着这样一段放虎归山的历史,那就是西安事变时,张学良、杨虎城抓住了国民党一号人物、全国最大的反动派蒋介石之后,也在中共的调解下选择了和平解决,而没有选择杀掉他。这与蜀国放走曹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张学良蒋介石有着兄弟般的感情。可以说,有这份感情在这,张学良虽然敢抓蒋介石,但绝对不会忍心杀掉蒋介石。私人感情因素在蒋介石安全逃离一事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仅凭感情因素,就可以让张学良放掉已经撕破脸、向来对待叛徒不手软的蒋介石吗?显然不会。

西安事变发生后,举国的视线都被吸引,在这里面,叫嚣着让张学良杀掉蒋介石的主要有两股势力,一是日本法西斯侵略者,一是国民党内部蒋介石的政敌何应钦等人。

这两股势力在当时可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一旦张学良听从这股势力的劝说,杀掉蒋介石那么势必会便宜这两股势力。

蒋介石一死,好不容易平息下来的军阀内战之局面会再次爆发,何应钦、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等早就看蒋介石不顺眼的势力会在此大打出手,争夺全国最高领导权,而这一内战少说也得五六年才能平息。

至于这几位的德行和能力,相比蒋介石也是半斤八两,相信无论他们谁最后赢了,对于中国来说都不会好上半分。

再来说日本侵略者,彼时的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之心是人尽皆知,彼时东三省已经完全陷入日本人之手,华北也岌岌可危,而正因为蒋介石的维持,中国的统一,才令日本人不敢全面侵华。

一旦蒋介石死去,中国陷入内战之中,日本人将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相信日本人会毫不犹豫地趁着军阀内战大举进攻中国,而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政府的指挥,中国的抵抗将会如同纸糊一般被日本人各个击破。

然后日本人再招安一个汪精卫之流的代言人,建立傀儡政权,整个中国将会在极短时间内全部落入日本人之手,亡国灭种就在眼前!

张学良是受中共的劝说和对于国家的一片赤诚发动兵谏的,目的就是逼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如果兵谏达到了相反的目的,便宜了日本人,那这是张学良死也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是无论如何不会轻易杀蒋的。

在当时来说,整个西安事变中,除了蒋介石一方的亲信,最不想蒋介石死的便是张学良和中共中央了,因为蒋介石一旦死去,首当其冲受到灭顶之灾的便会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和中共的根据地。

首先,蒋介石死于张学良之手,天下虽然会大乱,但蒋介石一方作为盘踞中央之地多年的势力,无论是兵力还是财富都在当时是最强的。

蒋介石一死,蒋介石的部下们、那些他在黄埔时期培养出来的忠心耿耿的心腹一定会不顾一切地向张学良的东北军宣泄自己的怒火。

彼时蒋介石嫡系部队有大几十万,且各个装备精良,张学良的东北军不过十几万,且在与红军的作战中频繁吃败仗、士气低落、战力力严重下降。

面对蒋嫡系的围攻和阎锡山等人的趁乱摘桃子,这些东北军势必不是对手且将会被很快击败,张学良自身也会难保。

而作为此次事件的另一个主角的中共,同样也会因为自己是张学良的支持者,而陷入旋涡的中心。

张学良灭亡后,蒋介石的部队还有周边阎锡山、西北马氏军阀的军队一定会全力围攻中共根据地,毕竟中共是他们共同的敌人。

要知道彼时中共刚刚长征至陕北根据地,又刚刚遭遇了西路军惨败,剩余的可战之兵不过数万,一旦陷入近百万大军、四面的围剿,那么一定是凶多吉少,中国革命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日本侵略者将会成为最大赢家。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东北军、整个中共、甚至整个中国都没有了以后,这可比所谓的日后之患要骇人听闻多了。

这种后果一定是中共领导人有所设想的,相信也是为了避免这种结局,他们才会放弃和蒋介石之间几十万同志的血海深仇,转而成为西安事变中最坚定的“放蒋派”。

而事实也如此,在中共的斡旋下,蒋介石同意联共抗日、张学良同意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不到一年之后,寻不到太好机会的日本侵略者只得硬着头皮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这也一下子就撞倒了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的铁板上,在一个统一的中国面前、在一个团结的中华民族面前,任何侵略者都没有好下场。

而中共也抓住了蒋介石联共抗日的时机,派军前往前线抗日,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壮大自身,成为抗战后期的中流砥柱,并在抗战八年中将地盘和军队扩张了近十倍,成为了西安事变最大的受益者。

这也是我们的历史课本上给予张学良将军如此高评价的原因,张学良将军真的做了一件功过千秋的事情,这件好事足以遮过他身上的所有黑点。这也叫战略定力。

这样有战略定力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空城计”司马懿看出来了,但他知道是空城,为什么不攻打,因为他想如果把诸葛亮灭了的话我就没有对手,那回去之后兵权回收,自己也就没有利用价值了,况且现在在朝廷我的根基还不太稳,时机也不太成熟,现在还不能除掉诸葛亮。于是司马懿大喊一声“城中必有埋伏,快撤!”如此就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最后他的儿子夺取了魏国政权,统一天下,建立晋朝。

相反没有战略定力的国,下场很惨

自古以来,军事手段只是国家博弈的下下策,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使用。尤其是大国之间,不管是军事对抗还是战争,都是非死即残的双输结局。

刘备败走白帝城给我们的启示。公元219年12月东吴孙权夺取了荆州,斩杀了关羽。

公元221年4月蜀国刘备称帝,七月,刘备不顾赵云等文武大臣的劝谏,一意孤行,亲征东吴孙权,一是为关羽报仇,二是夺回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但事于愿违,刘备在彝陵被陆逊火烧连营,史称彝陵之战。

公元222年闰6月,刘备败走白帝城,公元223年6月,刘备驾崩永安宫。刘备称帝后,本应该总结关羽失荆州的深刻教训,休养生息,待天下有变时,再伺机而动。但是,杀关羽之仇,夺荆州之恨,迷惑住了他的心智,决定亲征东吴,结果导致惨败。

刘备在彝陵失败的教训是非常惨痛的,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但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彝陵之败后,刘备深感懊悔,忧郁成疾,不仅搭上了身家性命,而且更重要的是蜀国的国运由此受到了巨大冲击。这就是没有战略定力的恶果。

苏联领导人没有战略定力,导致苏联解体

在国力不如美国的情况下(大多数时候苏联的计划经济规模不到美国的一半),苏联依然选择无止尽的搞军备竞赛,先后制造了数万枚核弹头,5万多辆坦克战车,还有上万架各种类型的战机,以及企图决战太空的空天飞机等。

结果,苏联掏空家底制备了那么多大杀器,最终还没来得及使用就灰飞烟灭了。

苏联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与其说是实力撑不起野心,还不如说是因为苏联领导人和战略家缺少战略定力,而上了美国军备竞赛的当了。

美国正是利用苏联人“好战好斗”的特性,让其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军备竞赛中,结果大幅度透支了苏联国力。

争一时之输赢,不如争长久之输赢。如果当年苏联在军事对抗上有所收敛,而将重心放在经济民生上,那么世界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对比苏联的博弈水平,你就会发现,中国的战略智慧确实要高出不少。

在建国前的30年,中国面临的环境比苏联恶劣得多。最严重的时候,中国要同时面对苏联和美国两大强敌。

当年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如果按照苏联的做派,中国就会大肆发展军事,昼夜不停地制造飞机、坦克等武器装备。

但中国并没有这样做。中国在确保最低限度的反击力量的同时,是通过加强三线建设来化解外来战略压力。除此,中国还做出了一个破天荒的战略决策,也就是与宿敌美国握手言和,形成中美联合抗苏的战略格局。

而这一次“握手”,其威慑力足以堪比无数核弹、飞机、坦克。所以,中国不用搞军备竞赛,也没有像苏联一样透支国力。

后来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的又一次英明决策。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国家斗争的手段逐渐从军事领域转移到了经济领域。所以,中国在确保基本的自卫能力的前提下,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先让国家富起来。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GDP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110多万亿元,创造了世界奇迹。经济实力上来了,随之上升的就是科技和军事实力,国家影响力。所以,经济发展就是推动中国由大变强的源动力。

改革开放这步棋,走得确实英明。当然,之所以如此成功,也离不开另一项基本国策,即中国的防御性国防政策。

即使在国家安全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也没有大力增加核弹等战略武器。中国核弹数量至今依然维持在最低限度的300枚上下。中国从未用它威胁过任何人,不仅承诺不对核国家首先使用,更承诺对无核国家永不使用。

正因为有这样的战略自信和定力,中国才可以把更多的预算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并打消了西方对中国的警戒和怀疑。试想,如果几十年前中国大搞军事建设,会有后来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吗?

假如中国没走这条路,结局会是怎样?

当然,中国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沉痛代价。1993年银河号事件,中国无端受辱;1995年台海危机,中国忍而不发;1999年大使馆被炸,中国怒而无奈;2001年南海撞机,中国望洋而叹....

谈起这些事,很多人至今依然耿耿于怀。但回过头来看,以三十多年的韬光养晦和战略忍让,换来今天之雄立世界的强大中国,难道不值吗?

假如中国不走这条路,而是与朝鲜、伊朗等国一样继续与西方搞军事对抗,甚至发生直接战争,那么现在比他们好不到哪里去。

而俄罗斯依靠军事独撑的大国地位,是否稳固也还有待观察。毕竟,军事豪赌不可能每次都能成功,一旦失败,结局就是毁灭性的。

相比这几个优先发展军事的国家,中国的实力却得到了整体上的提升。因此,中国面对美国打压的承受力和反击力,必然比俄罗斯更强更有力,也更持久。

在大国博弈中,中国除了军事手段压阵,还有更好用的经济手段可用。包括分化美国与盟友的关系,反击美国的贸易打压、科技打压,中国都有更经济高效的办法来解决。

当然,经济能力也不是万能的,它能够发挥多大作用,也取决于是否有军事实力的支撑。只有在二者兼顾的情况下,大多数争端纠纷才可以迎刃而解。

既然保持战略定力如此重要,那么怎样保持战略定力?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柏林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上说:“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

箴言典出:《司马法》。

原文: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这句话,辩证地分析了战争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好战的国家必然灭亡,而没有战备的国家就会处于危险之中。战争打的是国力、财力、人力等综合国力,好战就会不断消耗国家实力,必然会阻碍本国经济发展,甚至生灵涂炭,引起社会动荡,长久来看,各种国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

一个国家在安定中发展,这是好事,如果不注意平时国防及军事力量,一旦外国入侵,势必仓促应战,这样国家就十分危险。宋朝就是非常好的例子,重文人轻武力,所以被元、金追着打。

所以,司马法上说:国家虽然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记战争必然危险。

易经说:君子要去掉武器,但是不能忘记防备。军事不可以随意,随意就没有威严。武器不能废弃,废弃就导致敌人来。以前吴王夫差好战灭亡,徐国的偃王没有重视军事也灭亡了。因此英明的大王治理国家,不随意动兵,不放弃武备。易经说:生存的时候不忘记灭亡,因此身体可以得到平安,国家可以得到保全。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

中国多次公开宣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当然,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我们学习军事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树立既不好战,又不忘战,还要做好随时能够打仗的准备。正如习近平所说:要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坚持斗争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增强保家卫国的自信心。

当前,世界很不太平。俄乌冲突爆发已久,从现如今的情况来看,俄乌双方似乎已经进入到拉锯战的局面,最终谁胜谁负还很难预料,俄乌冲突的表面原因是北约东扩危及俄罗斯的战略安全引发的

俄乌冲突有深层次的原因是:北约东扩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尤其是过去几年来,连续两届北约峰会的联合声明中都提到了中国,而且明目张胆地对中国新疆、香港和台湾问题指手画脚;我们完全可以认定,美国不仅想把北约打造成为遏制俄罗斯的战略工具,甚至还想用来对付中国。

眼下,我们最紧迫的问题是正在阻止我们统一进程的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是美国、正在制裁中国的还是美国、正在围堵遏制中国的依旧是美国;美国已经直接将中国视为所谓的“战略竞争对手”

中国将怎样应对呢?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怠。

看透自己不会输,看透对手才能赢。中国深刻了解了与美国的关系,应该怎样反制美国呢?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现实的经验相结合,努力走好自己的路,积极应对,必将最终取得胜利。理由如下:

一是美国没落是大势所趋。老子《道德经》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又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意思是:事物过分壮大就会衰老,可说是离开了道,离开了道就要早亡。

天下大道,客观规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无限制的、永远强大下去,强大到了极点,就会物极必反,慢慢走向衰老,直到灭亡,美国也不会例外,事实证明,它正在走向没落。这次,美国挑俄乌冲突,就是在作死。黄帝《金人铭》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不错,美国逼到墙角的俄罗斯——战斗民,己经开始绝地反击,必将死战到底。

二是美国失败有前车之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好战的国家,例如前德国失败了,日本失败了,苏联解体了,下一个失败的国家很可能就是美国截至到2015年,美国立国239年,打了222场战,和平年头仅仅有21年。这是一个真实的数据,它是名符其实的穷兵黩武的国家,很多国家苦久矣如果,俄罗斯俄乌冲突中不败,甚至获胜,必将加速美国败,它强加给世界的一切必将报应在它的身上。

三是中国不称霸也不好惹。中国不称霸。国一向以来走的都是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并没有从军事上发起对世界霸权的挑战,我国也无意成为下一个霸权国家。

中国永远不称霸,但也决不好惹。中华民族也是一手拿书,一手握剑的民;怀有菩萨心肠,更有霹雳手段,有勇有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了抗美援朝对印、对越、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胜利,爆炸了原子弹,炮击金门果断决定继续将金门、马祖留在蒋介石手里,日后再将金门、马祖和台湾、澎湖列岛问题一起解决,维护了蒋介石在台湾的统治。此举粉碎了美国企图把金门和马祖让给大陆而继续占据台湾,实现“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阴谋。按时、和平收回香港和澳门。这些,都显示了我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和强大实力。正如电影《上甘岭》主题歌所唱的:朋友来了有美酒,若是那犲狼来了,迎接它的是猎枪。

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中指出,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