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3/09/23
欢迎访问武昌区党校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兴衰

2023年02月24日来源:武昌区委党校作者:汤文凯

科学社会主义一路走来,终于在苏联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可以说,苏联模式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路在何方:科学社会主义一路走来》一书中,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诞生、发展、解体的过程进行了阐述,也对这个过程中的许多关键事件与人物进行了两面性的分析评价。    

一、苏联模式的兴起

十月革命后,苏联经过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以及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践,最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制度。

这个过程说来简单,但却是列宁、斯大林在多年以来结合苏联实际国情,紧随时代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国内方针政策才最终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展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仅用两个五年计划就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使其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了世界第二强国。

高速工业化的实现,是苏联借助于国家力量,用行政手段动员和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并配置各种资源才完成的奇迹;为了解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和粮食问题,不得不发动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农民组织成为集体农庄,实行义务交售制,将农村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运行轨道;为了镇压强制推行高速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造成的不满情绪,又发动了“大清洗”运动,旨在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扫清政治障碍。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大清洗”三大运动密切关联,紧密配合,最终催生了一个以过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斯大林体制。

  二、苏联模式存在的隐患——衰退之由

苏联模式是苏联所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苏联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难免带有俄国旧时代的影响和痕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都不足,特别是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汪洋大海的包围之中,随时都可能被西方资本主义的惊涛骇浪所吞没。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适应了苏联当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样的体制,最大长处是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资源集聚优势,对于加快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推动经济一定时期的高速发展发挥了体制推动和资源保障作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体现了这一模式的一定历史作用。但是,也应看到,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是明显的,第一,权力过于集中,第二,民主与法制不健全,第三,党和国家机构庞大臃肿,第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第五,思想僵化,个人崇拜盛行,第六,片面强调计划管理。这些弊端,随着苏共政治上的日渐保守、思想上的长期教条、体制上的日益僵化,越来越严重,苏联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逐步减弱,国内经济社会矛盾开始更为表面化,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直至最后成为了否定苏联模式的决定性因素。

三、苏联模式的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