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首义之城之缘起
张之洞是著名的改革家、教育家、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洋务运动后期代表人物,他的事功主要在湖北,事业的巅峰则在武昌。毛泽东曾经说过,“提起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在《张之洞在武昌》一书中,分兴办交通、发展经济、昌明文教、整军经武、建设市政、为学为官六个篇章对张之洞在武昌的建树进行梳理。他在武昌的所作所为,不仅完善了省级行政管理职能,也完善了武昌的城市功能。
张之洞与武昌的缘分,起源于卢汉铁路。在清末铁路大讨论中,张之洞力主修筑卢汉铁路,得到清政府批准,被任命为湖广总督,于此开始了他18年缔造江汉的历程,在此期间,他先后督办卢汉(后称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等多条交通要道,并开辟内河汽船航运,注意市政建设,在武昌修建了武汉最早的马路——从督署到武备学堂、从武备学堂到宝通寺、从文昌门到平湖门;为修筑粤汉铁路,于中和门和宾阳门之间增辟“通湘门”,同时在附近开辟一条安置筑路工人和居民的街道,就是今日之“千家街”。就此为武汉、武昌的交通枢纽地位打下了基础。
张之洞除兴办交通外,张之洞对武昌的经济发展也极为重视,在他来到武昌后,建设铁路期间,多次受到建设资金的钳制,不得不向外借贷。为了发展实业,张之洞在洞悉农工商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后,一方面大力改良农业,进口优质种子、新式农具,全面实施改革,邀请美、日专家传授农学等知识技术
另一方面也大量兴办工厂,除了铁厂、枪炮厂等少数工厂办在汉阳、汉口外,更多的工厂办在武昌,如,在长江边有著名的布、纱、丝、麻四局,白沙洲有造纸厂,保安门外南湖有制皮厂,武胜门外下新河有毡呢厂,兰陵街有模范工厂等。那时的武昌在作为科教文化中心的同时工业基础也颇为雄厚。
在农业、工业皆有所成就的同时,张之洞对商业也有独到的认知,他制定商律,清正市场风气、开办两湖劝业场,倡导重商之风、组织商品展览会、整理财税、改革币制,让商业大幅度发展,重商之风盛行,也增添了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以继续发展。
张之洞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了诸多优秀人才。他改革教育制度,建立了第一个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厘定了第一个地方学制,主持制订了第一个正式颁行的全国性的学制。当然,科举制度的废除,也是他直接参与推动的。除此之外,他向外派遣留学生,改革书院、发展新闻事业与出版事业,开启民智、社会教育。
可以说张之洞办洋务、办新政,是“种豆得瓜”,那么他种的“豆”多半在武昌,而结的“瓜”也在武昌。他的各种举措,本意是为了挽救走向末路的清王朝统治,但客观上却从物质、精神和人才等层面为武汉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区,为清王朝的垮台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