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今朝读古城 伟人耀千秋
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这一地区设有封君夏侯,三国时期东南地区重要“军事堡垒”(280年成为县级中心,东晋为郢州州城),到唐宋时期(隋文帝称为鄂州)的“东南巨镇”、(元时武昌)明清时期的“湖广会城”,历来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东汉末年公元223年,孙权在蛇山筑城取名夏口城算起,武昌古城已有1800年不间断历史。近现代以来,从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2000多年封建帝制“第一枪”,中共“五大”在武昌召开,邓小平南巡首站抵达武昌发表重要讲话。红色基因、英雄血脉在武昌这片热土传承。
这里也是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钟爱之地。在觉醒年代,1918年8月,毛泽东初遇武昌,转乘火车赴北京大学。 1918年至1922年,毛泽东去北京、上海途中,多次路过武昌,1920年7月初,毛泽东在湖北武汉与利群书社创建人恽代英会面,商谈在长沙开办“文化书社”的问题。回到长沙后,他策划、筹办长沙文化书社。1926年末,毛泽东在武昌红巷筹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此撰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春,蒋介石叛变革命,破坏国共合作。毛泽东在长江边上,白云黄鹤之乡,写成《菩萨蛮.黄鹤楼》。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昌区都府堤20号召开,毛泽东出席会议。后汪精卫又发动“七一五”政变,中共中央于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首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时隔26年后再次到武汉。他重视调查研究,喜欢到人民群众中去。2月18日下午,他在武昌蛇山黄鹤楼遗址前和一位老人聊起天来。走的时候在船上脱下帽子,向群众致意,大声喊:人民万岁。1956年5月,63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畅游长江。“长江水深浪急,可以锻炼身体,可以锻炼意志。”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最钟情的是畅游长江,到中流击水,胜似闲庭信步。郭沫若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毛泽东一生的游泳历程:毛主席是少年游小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时年63岁毛泽东的首次横渡长江,就出人意料的选择了长江武汉江段难度最大的渡江线路,从武昌大堤口至汉口滨江公园,因为横渡途中要经过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入长江口,体力稍有不支就会被汹涌的汉江水冲到十几里外的武昌江边。在第三次横渡之后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这无疑是他晚年最富豪情的词。时值1956年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备受瞩目。毛泽东1955年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诗人通过描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对未来美好景象的展望。
回望古城,回顾历史,毛泽东留给武汉武昌的是“青年时,为革命抛家舍业的情怀;年过花甲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气;以及对武汉武昌(毛泽东长居武昌的东湖梅岭)的深深眷恋。”